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国有文化企业价值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无疑是国有出版企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北京出版集团(以下简称京版集团)作为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点文化企业,也是北京市属唯一的综合出版机构,为更好地服务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大局,落实市委提出的京版集团要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集团党委提出,要对标对表首善定位和行业标杆,在抓好出版核心业务的同时,着力推动核心资产的经营,培育“出版+”新增长点,提升京版集团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具体说,就是依托出版文化产业园建设,整合关联资源,聚合产业要素,优化发展生态,努力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新名片。
打造文化新地标,是更好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化地标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载体,同时又参与着城市文化的塑造。提起一些世界名城,人们往往会想到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像巴黎卢浮宫、洛杉矶好莱坞星光大道、首尔数字媒体城等;国内的上海城隍庙、成都草堂、南京秦淮河,以及北京故宫、鸟巢水立方、琉璃厂、798艺术区等,都以其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享誉于世。这些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体现着时代风貌,徜徉其中,就能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慰藉。以文化城、以城化人。在人与城之间,最直接的纽带就是文化地标。通过文化地标,人与城市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化地标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空间,不仅是一个文化名片,还应具有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辐射力。也就是说,文化地标应具有文化象征、文化传承、文化聚集和文化消费等多元功能。
文化地标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层次的必然产物。从生产端来说,文化积淀需要物化的呈现方式;从经营端来说,文化经营需要品牌效益和可持续的变现能力;从消费端来说,文化消费休闲需要可触摸、可“打卡”、可传播的实体。有专家认为,一定程度上,文化地标的建设水平直接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水平,文化地标的运营能力体现了文化的经营效益和品牌价值,文化地标的热度代表着城市精神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作为全国文化中心,首都文化繁荣兴盛的“大气象”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地标“大模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文化地标建设正逢其时。
打造文化新地标,是推动京版集团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受疫情影响和新科技革命冲击,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实体书销量持续下滑,在阅读市场中份额大幅缩减的趋势,集团党委提出联合西城区,以京版集团本部楼宇群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品牌化运营、产业化经营,集聚出版文化产业链的上下游和周边优质企业,逐步形成出版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厚、配套功能完善的文化产业园区。在经营上,逐步从租金收入为主的1.0阶段,提升到“产业+企业+活动”的2.0阶段,再到“品牌+投资+运营”为主的3.0阶段,打造一个精品图书生产、高端文化交流、大众文化消费的文化新地标,实现出版集团从传统出版企业向综合文化集团的跃升。
京版集团具备打造文化新地标的充分条件。从政策环境看,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地标建设,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中提出,加快培育建设新兴商业街区,植入高品质文化设施、文化景观、文化项目、文化业态,吸引国际知名品牌、原创自主品牌在京首发,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文化商业新地标,为京版集团实施文化园区规划、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从集团自身看,京版集团具备打造文化新地标的充分条件。概括说,包括地利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
优越的地利条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硬件保障。京版集团地处西城区、临近北三环的核心区内,毗邻中轴线。向南是北二环的鼓楼、南锣鼓巷、北海,向北是元大都遗址公园、鸟巢、水立方。集团在这个区域共有7栋功能齐备的楼宇,4万多平方米的商用面积,有充足的空间足以涵养好出版文化产业园的小生态。这里有文化、有人气、有历史、有地利,只要明确目标定位,擦亮品牌,完善功能配套,汇聚好上下游文化企业,就一定能成为二环路文化景观环线和中轴线文化探访线路交汇点的一个文化高地。
突出的品牌优势形成了硬核的文化软实力。京版集团拥有丰富的品牌资源。创刊于1978年,名列文学期刊“四大名旦”的《十月》,作为新时期创刊的第一家大型文学期刊,在文学界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行量和影响力一直位居国内文学期刊前列。作为其子品牌的“小十月”《十月少年文学》近年来强势崛起,以典雅、深邃的文学意境,搭建起儿童文学创作的新高地。1980年创刊的《父母必读》杂志,作为国内唯一的育儿杂志,连续3届荣获国家期刊奖;现已形成包括杂志、养育系列图书、养育科学研究院、新媒体平台、品牌活动在内的立体化育儿传播架构;其公众号粉丝量达到百万级。此外,《大家小书》系列轻学术图书也是有口皆碑,集团的朋友圈可谓群星璀璨。这里有王蒙、李敬泽、阎崇年、袁行霈、曹文轩等声名显赫的嘉宾专家,有阿来、叶广芩、李洱、邱华栋、徐则臣等文坛翘楚的签约作家,还有韩启德、崔玉涛等科技、育儿行业的顶尖院士、专家。这都为打造文化新地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众多的文化活动汇成了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秉承社会效益为先的原则,京版集团主办承办了很多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文化活动。包括已成功举办了5届的“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已连续举办15年的“京版大众文化讲座”,以及“品读北京”“名家讲经典”“育儿智慧大讲堂”等系列讲座,这些活动线上线下互动,规格高、质量优、口碑好,丰富了首都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树立了集团厚重、大气,有公益心、有责任感的社会形象。一旦这些活动荟萃在出版文化产业园,就可以带来持续的关注。
京版集团打造文化新地标的整体思路和实践路径
就国内外文化地标的形成机理看,大体分为几类:一类是历史积淀型。如上海石库门、成都宽窄巷,其本质是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圈。一类是产业集聚型。如洛杉矶的好莱坞星光大道、巴黎老佛爷等,其本质是特色文化产业集聚产生的商业圈。一类是品牌效应型。如日韩的热播影视剧取景地、国内知名流量大咖的工作地等,其本质是名人流量汇聚成的品牌圈。对于京版集团来说,要兼收并蓄,创新发展。整体思路是:坚持文化的核心定位,把握出版为本、运营为先两个着力点,实施用文化园区承载文化产业、用品牌运营接引积累流量、用综合配套涵养产业生态的三轮驱动。
坚持文化的核心定位。文化地标不能是单一的展示,必须增强体验性、互动性、参与性,能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要抓综合配套,就产生一个主业辅业的取舍问题,要做好“加减法”。文化地标必须立足自身文化特色,坚持文化定位:园区是文化园区,活动是文化活动,品牌是文化品牌。要建立规范的准入机制,多种业态和综合配套都要有文化韵、文化范儿。一切建设和运营都围绕“文化”这个核心,其他的都必须让位于、服务于、配套于文化。切忌喧宾夺主、贪大求全。经营方略也不能随波逐流、朝令夕改,才可能在时间长河中积淀文化底色。
把握出版为本、运营为先两个着力点。打造文化地标要把握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要想把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做成国内一流,必须坚定不移在社会效益优先的前提下,走市场化的道路。只有市场真正认可的文化产品,才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只有老百姓甘心情愿掏钱来消费的文化活动,才能深入人心。文化建设需要政府扶持,但不能一味靠财政补贴过日子。自己不会开拓市场,不能造血,那终究只是温室里的花朵,成不了气候。京版集团是市属国有文化企业,第一位的当然是社会效益,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也要提高经营意识,增强经营能力。当前集团的资产运营还比较粗放,缺乏专业的人才储备、整体的运营规划,存在品牌开发不足、文化辨识度不高、产业上下游配套不够、市场号召力不强等问题。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粗放经营的问题暴露出来,物业空置率不断上升。必须抓紧补齐短板,使文化地标的运营行稳致远。
实施文化园区、品牌运营、综合配套三轮驱动。龙头带动,构建园区文化产业业态新格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工程项目,工程宏大复杂,施工难度超乎想象,且奥运场馆赛后运营是世界性难题。但我们牢牢把握投资、施工、工程、安全和赛后运营五个关键点,从全球设计招标之初,即确定了奥林匹克新地标的目标,一步一步推进,最终见到了成效。文化地标的打造也一样,文化氛围和品牌涵养需要穷数年之功才能有所成就,需要精心策划、不断积累,积小胜为大胜。要加强顶层设计,分步推动。第一步,亮出可视化的“形”。有鲜明的文化辨识度,这是文化地标的物化前提。2020年以来,集团积极争取市、区政府支持,统一命名楼号,增加企业标识,使企业形象构成北三环一道亮丽的风景。第二步,提高园区企业品格。针对园区经营项目杂乱、参差不齐的现状,着手招纳相关行业标杆和龙头企业入驻。近期引进了人民东方出版社、四星级客听出版主题酒店、知名的四世同堂餐饮等,有效提升了园区的格调和层次。下一步,要明确标准,提高入园门槛,逐步把那些和园区核心功能无关的一般性企业淘汰出去,优化园区的产业业态格局。
品牌运营,涵养园区良性运转的新生态。文化地标要做到有人气、有热度、有效益,关键在于形成品牌。要加强品牌推送,一方面,要把集团已有的品牌汇聚成品牌矩阵,另一方面,要不断接引、孵化新的品牌,通过品牌的融合、相互赋能,融铸成文化地标的整体品牌。在此基础上,抓好品牌变现,把金字招牌变成真金白银。一旦形成了品牌和效益的良性循环,园区就会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生态圈。理想的生态圈包括层层扩展的三层圈子。一是核心层——出版产业圈。通过完善财务、人力等服务保障能力,以及图书审校、发行、版权、物流、仓储等全方位的出版服务能力,汇聚一批出版机构、工作室、独立出版人等。二是中间层——阅读交流圈。通过建设实体书店,举行创作沙龙、艺术培训、网络文学论坛、阅读指数发布等文化活动,以及版权对接会、读者见面会、图书首发式、书画展等会展活动,吸引凝聚作家艺术家、专家学者、文化经营者,以及中小学生、文艺青年和阅读爱好者等。三是拓展层——配套服务圈。通过引进开发文化韵味浓厚、有特色的餐饮、宾馆、咖啡厅、特色文创店等,满足市民、游客购物、休闲、观光、娱乐等需求。这三层环环相生的同心圆,构成“创作出版—阅读交流—文化消费—创作出版”的良性循环,在这个生态圈中,新业态、新产业茁壮成长,事业出精品、产业出效益。
综合配套,构建园区政策集成新优势。集团打造出版文化产业园,坚持尊重城市文脉,延续文化空间,不搞大拆大建,不大兴土木。主要是对原有建筑环境进行创意改造,优化产业布局,植入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达到增加文化品位和经济附加值的效果。作为出版特色产业园区,硬件投入不是重点,主要是政策层面的配套和集成。当前,正值“两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如果能将中央、市级、区级政策集成起来,形成推动合力,一定能加速园区建设步伐。在中央层面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出版园区,在优化营商环境、配置行业资源、加大资金扶持等方面,进行创新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市级层面,集成北京市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包括精品创作、实体书店、文化科技、文化金融、创新创业等扶持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提高园区活力,引导产业资源汇集;在区级层面,建立园区建设协调推进机制,重点在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重点企业、打造重点项目方面予以全力支持,让园区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核心区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十四五”期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将开启崭新的篇章,京版集团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集团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打造综合文化集团为目标,以建设出版文化产业园为支撑,让园区承载集团的转型梦想,扬帆起航,成为一个文化产业业态完整、配套齐全的示范区,一个各地作家、艺术家、文艺青年向往的首都文学圣地,一个与市民休戚与共、鱼水相依的城市文化载体和精神象征。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切实履行好国企应有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本文首发于《前线》杂志2021年第1期,学习强国平台全文转载。作者系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