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接近尾声,新学期即将开始啦!今天我们来说说小学生们开学即将学习的语文课文——
在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课文《升国旗》:“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徐徐升起。”浙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收录了《少年聂耳》一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国歌和聂耳,以及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有什么关系吗?让我们一起跟着课本读抗战故事!
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1932年8月11日,手提小提琴盒子的聂耳,随着摩肩接踵的人流,走出北平东站,他叫了一辆洋车,来到宣武门外校场头条的云南会馆。
聂耳来北平不是来游览的,而是来求学的。9月中旬,他报考了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由于答卷中表达出的抗日救亡思想不合考官的口味,名落孙山了。他没有灰心,师从在北平的俄国著名小提琴教授托洛夫。由于实在负担不起高昂的学费,只上了4次课聂耳就退学了。聂耳经常来到天桥,听民间艺人的演唱,观看京戏富连成班的演出。他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艺术积累。
一天,在北平街头,聂耳唱起曲调委婉的云南民歌,歌声使过往的行人停下了脚步。这时,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东北“老大娘”,坐在地上呼天抢地地哭起来,控诉着日本鬼子的罪行。哀怨凄惨的哭声,激起在场的老百姓对日本鬼子的满腔怒火。突然,一个身着长衫、留着小胡子的“汉奸”,追逐一个中国姑娘。围观的人们再也无法沉默,“打倒日本鬼子!”“打倒汉奸!”的口号声响成一片。原来,聂耳和北平剧联的同志正在上演街头活报剧。等到国民党警察闻讯赶来时,大家一哄而散,又到下一个地点演出去了。
11月的北平,已是寒风呼啸、雪花纷飞,聂耳的寒衣还在上海的当铺里。11月6日,云南老乡为他凑齐了路费,聂耳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北平。
1935年4月,传来了国民党当局要逮捕聂耳的消息。为了保护他,党组织让他先到日本暂避一段时间,再去欧洲和苏联学习。聂耳得知《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曲要写,就主动要求把谱曲的任务交给他,表示到日本后,会尽快把歌谱稿寄回上海,决不会耽误影片的摄制。
很快,聂耳就从日本寄回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原稿。贺绿汀请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乐曲指挥、苏联作曲家阿龙·阿甫夏洛穆夫配器完成。不幸的是,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他没有看到电影《风云儿女》,也没有听到合成后的《义勇军进行曲》。
随着电影《风云儿女》的上映,《义勇军进行曲》传遍全国,成为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号角。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
聂耳(1912—1935),云南玉溪人。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1933年开始为左翼电影、戏剧作曲。同年,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溺水身亡,年仅23岁。2009年聂耳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国歌展示馆,坐落于《风云儿女》拍摄地——上海市杨浦区荆州路151号国歌纪念广场西南侧,由序厅、国歌诞生厅、国歌纪念厅、国歌震撼厅、我和国歌厅等部分组成。国歌纪念广场以唱片造型设计,寓意着《义勇军进行曲》从上海唱响全中国。
好书推荐
《跟着课本读抗战故事》
刘岳 编著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本书依托中小学语文课本,结合抗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撰写了与之相关的40篇故事,分为《黄河在咆哮》《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两册。图书立足故事、突出故事、写活故事,小切口反映大历史,小细节映衬大事件,小片段窥见真精神,让小读者体会先辈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带领少年儿童穿越抗战硝烟、阅读抗战故事、对话抗日英雄、感受抗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