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皇家园林为什么多在海淀?
时间:2025.07.16

《万方安和:皇家园林的故事》系清华大学周维权教授力作,全书以颐和园、圆明园及避暑山庄等为代表,借助大量历史文献和精美手绘复原图、地形图、观景图等,细致介绍了皇家园林修建的渊源,园中主要景观、建筑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三山五园”的高新视角。本文摘自《万方安和:皇家园林的故事》。

from clipboard

《万方安和:皇家园林的故事》

周维权  著

北京出版社


海淀镇西面和北面的低平原上,万泉庄的泉水顺自然坡势向北宣泄,注入平原的中心,然后转向东北汇入清河,在长河以东,华家屯以南汇聚为许多大小湖沼。这一带当时叫作“丹棱片”,俗称“海淀”。明初,从南方来的移民定居在这里开辟稻田,借长河的水利灌溉,经过多年的辛勤经营,把一片低洼的沼泽地改造成为风景优美的农田区,与玉泉西湖连成一片,所谓“风烟里畔千条柳,十里清阴到玉泉”(王士祯《西堤诗》)。京师的居民常到这里郊游宴饮。文人对此也颇多题咏,如区怀瑞的《友人招饮海淀不果往却寄诗》——

羽扇驱蝇暂不闲,焦烟赤日掩重关。输君匹马城西去,十里荷花海淀还。

每年清明节前后,过高梁桥到这里踏青,成为一时的风尚。

充足的供水和优美的风景招来了贵戚官僚们来这里占地造园。海淀附近遂逐渐成为西北郊园林比较集中的地区。

高梁堤上柳高十丈。……岸北数十里,大抵皆别业僧寺,低昂疏簇。绿树渐远,青青漠漠,间以水田界界,如云脚下空。

——《帝京景物略》

这些园林之中,文献记载和文人题咏最多、造园艺术上比较出色的当推清华园和勺园。它们可以视为当时北方私家园林的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典型。

清华园在今海淀镇北面,京颐公路西侧(此为畅春园的故址,畅春园是在清华园的废址上建成的。故清华园的旧址也在这里)。园主人李伟是明神宗朱翊钧(1573—1620)的外祖父,封武清侯,是一位身世显赫的皇亲国戚。园的规模,文献记载“方十里”“广七里”“周环十里”“缭垣约十里”等等,其说不一。根据清康熙时在它的废址上修建的畅春园的面积来推算,估计在一千二百亩左右(畅春园的面积约为清华园的十分之七,据此推算而得此数)。其占地之广,在当时无疑是一座大型的私家园林。

有关清华园的诗文题咏和记载很多(前燕京大学教授洪业所著《勺园修禊图考》一书,有关清华园和勺园的诗文题咏记载甚多)。如果把其中描写园景比较具体地加以归纳,大致可以看出该园的一个概貌。

园林的规划方面,有几段文字足以说明——

清华园前后重湖一望漾渺……

——《日下旧闻考》引《明水轩日记》

方广十里,中建挹海堂。堂北有亭,亭悬“清雅”二字,明肃太后手书也。亭一望尽牡丹,石间之,芍药间之,濒于水则已。飞桥而汀……汀而北一望皆荷,望尽而山,婉转起伏,殆如真山。山畔有楼,楼上有台。西山秀色,出手可挹。

——《春明梦余录》

入重门,境始大。池中金鳞长至五尺。别院二,邃丽各极其致。为楼百尺,对山瞰湖堤柳,长二十里。亭曰花聚。芙蕖绕亭,五六月见花不见叶也。

——《日下旧闻考》

山水之际,高楼斯起。楼之上斯台,平看香山,俯看玉泉,西山斯貌,两高斯亲,峙若承睫。

——《帝京景物略》

由此可知,清华园是一个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水面以岛堤分隔为前湖、后湖两部分。主要建筑物大体上按南北中轴线成纵深布置。南端为两重的园门,园门以北即为前湖,湖中畜养金鱼。前湖、后湖之间为主要建筑群挹海堂所在,这也是全园风景构图的重心。堂北为清雅亭,大概与前者互成对景或掎角之势。亭的周围广植牡丹、芍药一类观赏花木,一直延伸到后湖的南岸。后湖之中有一岛屿与南岸架桥相通。岛上建亭,名“花聚亭”。环岛盛开荷花。后湖的北岸,利用挖湖的土方摹拟真山的脉络气势堆叠成高大的假山。山畔水际建高楼一座,楼上有台阁可以清楚地观赏园外西山玉泉的借景。这座建筑也是中轴线的结束。

后湖的西北岸临水建水阁,观瀑和听水音——

西北为水阁,垒石以激水,其形如帘,其声如瀑。

——《日下旧闻考》

湖面很大很开阔,冬天可以走冰船——

雪后联木为冰船……以一二十人挽船走冰上,若飞。

——《日下旧闻考》

园林的理水,大体上是在湖的周围以河渠构成水网地带,便于因水设景。河渠可以行舟,既作水路游览之用,又解决了园内供应的交通运输问题——

若以水论,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

——《日下旧闻考》引《明水轩日记》

园内水程数十里,舟莫或不达。

——《帝京景物略》

十里泉流分太液,数峰山影傲蓬莱。

——冯元仲诗

园内的叠山,除土山外,还使用多种的名贵山石材料,其中有产自江南的,造型奇巧,有洞壑,也有瀑布——

池东百步,置断石,石纹五色,狭者尺许,修者百丈。

——《日下旧闻考》

剑铓螺矗,巧诡于山,假山也。维假山,则又自然真山也。

——《帝京景物略》

屿石百座,灵璧太湖锦川百计。

——《春明梦余录》

奇石移来俨幽壑。

——梁清标《李园行》

锦石三千成翡翠,引来飞瀑自银河。  

——袁中道《海淀李戚畹园大会》

植物配置方面,花卉大片种植比较多,而以牡丹和竹最负盛名于当时。大概低平原上土地卑湿,北方极少见的竹子在这里比较容易生长——

竹最美,亦帝京之仅有也。

——《丹棱片记》

园中牡丹多异种,以绿蝴蝶为最。开时,足称花海。

——《日下旧闻考·燕都游览志》

竹最美,亦帝京之仅有也。      

——《丹棱沜记》

国花长作圃蔬看。      

——袁中道诗

园林建筑有厅、堂、楼、台、亭、阁、榭、廊、桥等,形式多样,装修彩绘雕饰都很富丽堂皇——

紫衢开绣户,翠嶂捋朱楼……拂云飞阁邈,隐日曲房幽。

——公乃《游海甸武清园池》

夹道雕栏织画梁……珠楼十二绕鸳鸯。

——袁中道诗

锦堂绣幕列钟鼎,曲房密室鸣箜篌。

——梁清标《李园行》

侯门矜壮丽,别墅也雕甍。    

——范景文《集李戚畹园》

清华园建成至迟在万历十年(1582)。此后,园工尚继续进行,“穿池叠山,所费已巨万,尚属经始尔”(沈德符《野获编》)。李伟以皇亲国戚之富,经营此园,可谓不惜工本。当时人从园林规模之大和营建之华丽来加以评论:所谓“李园巨丽甲皇州”(梁清标《李园行》),“天子留心增府库,侯家随意损金钱。知他独爱园林富,不问山中有辋川”(阎尔梅《游李戚畹海甸园》),“主人华贵拥金穴,为园巨万泥沙同”(梁清标《李园行》)。像这样的私家园林,当时不仅在北方绝无仅有,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所以,清康熙时在清华园的故址上修建畅春园,这个选择恐怕不是偶然的——一则可以节省工程;二则它的规模和布局能适应于离宫型皇家园林在功能和造景方面的要求。由此看来,清华园对于清代的皇家园林有一定的影响,就其规划而言,也可以说是后者的“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