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一天,北京市国棉二厂正在举办一场主题为“妈妈课堂”的会议讲座,会场座无虚席。活动的盛况,让时任北京日报总编辑的徐惟诚,感受到父母们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强烈需求。随后,他找到当时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鲁刚,两人商议,决定出版一本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期刊,刊名计划借鉴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著作译名,命名为《父母必读》。
1980年,《父母必读》杂志创刊,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也应运而生。
自创刊初期,《父母必读》杂志就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肯定与支持。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为杂志题写了刊名,这是她生前题写的最后一个刊名,饱含着对家庭与儿童的美好祝福。
45年,足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家庭的中坚力量;
45年,也能见证一本杂志和一个研究会如何深深扎根于中国家庭教育的沃土,成为无数父母信赖的“育儿明灯”。
45年来,育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散养放养”到“科学精养”,从“吃饱穿暖”到“全面发展”,无数新手父母正是从《父母必读》开始学习“科学养育”。如今,AI浪潮汹涌而来,我们的下一代将面临怎样的未来?家庭教育该如何应变?面对新的课题,《父母必读》和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不会缺席。
为应对养育新形势,也为庆祝《父母必读》和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45周年生日,近日,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2025年会员大会暨“AI时代的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讨会在京举行。《父母必读》杂志作为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秘书处,与160余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线上线下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这一时代命题。
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2024—2025年度工作报告,并举行了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成立45周年暨《父母必读》创刊45周年纪念仪式。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徐凡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在北京市妇联领导下,家教会围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科学养育普及、家校社协同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扎实工作。未来将重点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未来素养养成、创新素养培养及人才队伍建设,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珍爱和平,能建设和平、捍卫和平的新一代。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恽梅,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陶沙,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教育实践分委会副主任白峰杉,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雷雳,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原院长、教授康丽颖,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社会性别与全球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李英桃,北京崔玉涛诊所院长崔玉涛,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祁雪晶,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许建农,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融媒体办公室主任王海媚,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唐洪等行业专家、学者围绕“AI时代的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展开深入探讨,强调在科学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家庭教育需平衡AI工具的应用与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呼吁家长和教育者关注AI时代儿童的心理健康,利用智能技术建立更科学的亲子沟通模式,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父母必读》关注家庭养育科学前沿问题的传统由来已久,自创刊以来就提出了很多前瞻性的观点:如1980年提出家风家教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1980年就关注儿童性教育;1980年就关注儿童心理健康;1981年开始陆续关注儿童观察力、注意力、创造力……
45年来,我们始终未忘初心。未来,《父母必读》杂志和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将继续深耕家庭教育研究与科普,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坚守在提供家庭教育支持的第一线,与诸多知名医生和教育专家一道,为广大家庭提供前瞻性、引领性的育儿指南;与广大家长一起,努力培养身心健康、素养全面、热爱和平的新一代,为孩子们的未来奠基,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一本杂志,一个研究会
期待继续与你一同书写
中国家庭教育的温度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