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阴晴圆缺”
文 / 陈平原
陈平原(陈逸航摄)
念过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大都记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中隐含的人生哲理十分浅显,但又好像很深奥。记得并不难,难的是真正体会与认可。说“悲欢离合”有点太戏剧性了,那就换个近乎无情的说法:读书的“阴晴圆缺”。
我知道今天的大学生、研究生很难,就业状态不理想等,悄然改变了中国大学校园的生活节奏与精神氛围。此外还得考虑科技的突飞猛进(比如人工智能),使得人文学者在公众场合谈读书,变得越来越艰难了。长辈的经验,已经不太适合于年轻一代。当今中国,谁在读书,如何读书,以及读什么书,变得不再那么“确定无疑”了。
这个时候,你再说“开卷有益”之类的老话,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因为,无论读书还是生活,凡吹嘘“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均属骗人。必须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里看外看,知其难也知其易,知其利也知其弊,那才是通达的见解。
……
读书之警句与篇章
如果说过去教育的问题是,传授的知识太悠久、太完整、太固定,而今则反过来,一切都处在流动状态,且纵横交错,旁枝逸出。好处是选择性多了,缺点则是碎片化。满天星斗的知识,遍地开花的警句,缺乏逻辑性,也无法铺展成大文章。而这,其实与我们的学习状态以及接收信息的途径有很大关系。
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疫情助推的线上教学,使得学生们的读书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很难长时间集中精神,坐着不动,不刷手机也不看视频,听一个人(不管如何声名显赫或德高望重)在讲台上哇啦哇啦讲两个小时。以前我讲课精神饱满,步步为营,两个小时讲下来,酣畅淋漓,师生都很尽兴。现在再也不敢这么做了,中间需要休息(遵从铃声),还得准备尽可能好看的PPT,说不定还要穿插音频或视频,否则很难长时间吸引听众。
可以这么说,几乎所有人的生活及阅读习惯,都被手机及网络改变了——具体表现就是拒绝逻辑严密的长篇大论,而欣赏跌宕起伏的残篇断简。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全都碎片化了,说好听点,变得很有节奏感;说不好听,则是支离破碎。
近年网上又广泛流传我的《当代人读书的三大歧途》,朋友希望我确认,以便在公号上转发,可我实在想不起写过这样题目的文章。仔细一读,立场及语气很熟悉,比如“我们今天太多地在强调知识的广博,很少强调思维的深度”“将来稀缺的是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不依附于前人、古人,不盲从于社会”“大众传媒时代,阅读的同质化太严重——在今天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要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要让自己的立场、视野和趣味不受周围环境的诱惑,是很难的”……每句话都是我说过的,但不像是专门论述,也没有充分展开。再进一步检索,终于搞明白了,此“名文”乃某编辑认真阅读我的答问集,根据他/她的慧眼,剪裁编辑而成。看我摇头苦笑,朋友提醒:你批评碎片化的阅读与思考,自家文章也被碎片化,且经由编辑的剪辑拼凑成文,传播效果更好。可见这个时代的阅读与传播,明显趋向于“短平快”。也就是说,警句远比论著腿长,跑得快且传得远。
面对这个急遽变化的世界,年长一辈其实也没什么经验,所谓“AI愈发强大 读书不可替代”,近乎走夜路吹口哨,自己给自己壮胆。
读书之古老与未来
夏天在广州举办的2023“书香岭南”全民阅读论坛上,我被要求谈论“我们未来的阅读与创新力”,当初的报道是:陈平原认为,当下的全民阅读有别于职业培训,阅读是为了自己的修养、为了自己的愉悦、为了自己的生活充实。三十年后的阅读将变成什么样?陈平原提出了自己的畅想:“在一个科技进步越来越快,生活越来越便捷的时代,全民阅读很可能是‘为己之学’。”(《全民阅读如何深耕 未来书香飘向何方?》,《羊城晚报》2023年8月20日)
何为“为己之学”?最初的出处见《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进一步的阐发则有《荀子·劝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以及朱熹《四书集注》引程颐语:“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为何在即席发言中重提老话?此乃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积极且正面的,那就是沿袭我一贯的思路,强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注重读书的自我修养与提升;消极且反面的,那就是意识到科技迅猛发展,普通人根本竞争不过AI,怎么办?选择为自己而读书,也挺好的。
随着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平均寿命延长,很多银发老人都在思考如何“悦有涯之生”,除了“为无益之事”,还可以“读有趣之书”。我的判断是,不必等退休了,即便在岗的,其兢兢业业的工作,很多将被机器全部或部分取代。毕竟,真的在从事创造性劳作的人极少。
我是技术盲,对于脑机接口最后能走到哪一步,会不会从修复残疾人的受损功能,到战胜多种疾病,再到增强正常人的记忆,乃至取代人类的学习过程,就像今天的芯片生产,交完钱就直接升级换代——我一点判断力都没有。只晓得到目前为止,“亲自读书”还是很必要。因此,请记得孔夫子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