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24
这个新春,是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及“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两大“世遗”相遇,喜上加喜更添文化意蕴。春节是中国的,非遗是世界的。透过春节这场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世界观”。
蛇年新春脚步渐近,大江南北年味充盈,街头巷尾张灯结彩,文旅“大餐”花样上新……人们已迫不及待与亲人朋友“共欢新故岁”,红红火火过大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悠久最隆重的节庆。扫尘沐浴、祭祀先祖、走访拜年、元宵灯会……在约一个月的时光里,按照世代流传的节令习俗,我们辞旧迎新、祈福纳吉。这些丰富多样的年俗文化,凝结着每位中华儿女最温暖的情感归属、最深刻的价值认同。当然,伴随时代变迁,传统年味持续涌现创新表达,从围炉守岁到视频拜年,从龙狮表演到云端游园,但春节的精神内核始终不渝:于历史记忆回溯源头,在当下生活共享热烈,向未来愿景抒发美好,紧紧维系着个体情感与家国血脉。这个新春,是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及“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两大“世遗”相遇,喜上加喜更添文化意蕴。纵观今年新春大联欢的“节目单”,除了往年畅销的“单品”之外,不乏“点亮中国灯”“赶个年味集”“年画进万家”“文脉颂中华”等非遗体验展示、文博展览展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推出各类活动近万场,并与津冀两地备足历史文化大餐。从燕山之上到渤海之畔,再到太行之巅,古城古镇、运河风情、非遗民俗、冰雪温泉各式活动品类丰富,相信每个参与其间的人都将遇见年味、邂逅文化,直观感受新春的浓烈热闹。和合共生,欣欣如也。春节是中国的,非遗是世界的。世界各地的人们,成长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对时间与生命的体认、对和谐生活的憧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其致一也。春节素来便是吉祥、和谐与美满的文化意象,蕴含着物质充裕、精神富足的生活理想,承载着家国天下、和谐发展的共同价值,传递着理解、尊重与友好的待人理念。这种东方智慧,对于今天充满纷争与迷茫、动荡与不安的世界而言,具有现实而深刻的启示意义。透过春节这场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世界观”。事实上,早在隋唐时期,春节已传至东亚诸国。而今,不同肤色的人们热衷参与“春节嘉年华”,世界各地纷纷点亮“中国红”,中国春运列车上“歪果仁”满座,“China Travel”再掀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各色“年味游”备受期待,生动诠释了何谓“中国的就是世界的”。时间将“麦克风”又一次递到了我们手中,一个“强起来”的中国,更要将悠久的历史文化、自信的时代故事讲给全世界听。剪纸窗花、醒狮英歌、戏韵茶香……中国文化是如此生动,也展示着一个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历史名城,文化底蕴积淀深厚,红墙碧瓦、胡同街巷,自带文脉悠长。赋予春节更多生机活力,北京既不缺资源,也不缺创意。今年,厂甸庙会、千军台庄户幡会等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体亮相,不少老字号、非遗企业推出近百种国潮年货。这些活跃数百年之久、沉淀着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老字号”,正是京味文化的重要成分。做好“文化+”文章,抓住潮流风向,交融古韵京味,传统文化一定会更加生机勃发、气象万千。“巳巳如意,生生不息”——我们期待“春节时刻”,与世界分享“春节快乐”。“新年吉祥”跨越山海,会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新时代中国的风采,欣赏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东方智慧。本文刊发于《北京日报》(2025年1月22日 第3版),作者田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