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京版好书 | 肩头“挑起两担云彩”的林徽因
时间:2024.12.05

2024年是林徽音(又名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保定晚报》刊发保定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苏少华书评《肩头“挑起两担云彩”的林徽因》,重磅推荐北京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林徽音先生年谱》,以此纪念林徽音先生对中国近现代建筑事业的一往情深和卓越贡献。

from clipboard

《林徽音先生年谱》

曹汛 著

文津出版社


肩头“挑起两担云彩”的林徽因

文/苏少华

前段时间北京地坛书市首次进保定,我到设在黄花沟公园的书市淘书,在北京出版集团摊位喜获一本装帧十分精美、内容客观翔实、考证非常细致、图文赏心悦目的《林徽音先生年谱》。这本年谱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文史专家曹汛先生撰写,真实记载了林徽因先生一生“骄傲的辉煌”。今年是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在这个特别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得到第一本以“林徽音”原名命名的好书自然如获至宝。

from clipboard

青年曹汛也是林徽因的“铁粉”,对她的才华十分钦佩,但令他遗憾的是,1955年7月他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时林徽因刚刚去世。随着对建筑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曹汛对林徽因的了解越来越多。他不仅查找考证了林徽因发表第一篇作品《夜莺与玫瑰》的时间,从1931年提前到1923年,而且还作为特邀编辑编校过《林徽因文集》,撰写了大量研究林徽因的文章,由此也产生了编订林徽因年谱的想法,以表达对前辈师长的一份拳拳敬意,多年来他孜孜以求,终成正果。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人间的季候永远不断在转变,春时你留下多处残红,翩然辞别,本不想回来时同谁叹息秋天!”……多么美好的诗句,多么富于哲思!即使诗人是忧愁的心境,可写成诗句却是那样的轻松和豁达,这就是林徽因先生灵动的思维和聪慧的诗心。

一般读者了解林徽因更多的是她的文学才华、她的诗情画意、她的美丽多情,但从《林徽音先生年谱》可以发现,在那个风雨如晦、战乱不断、时局维艰的年代,林徽因先生作为一名大家闺秀、名门之后,她最痴情、最执着或者说闪耀一生的成就首先是对我国建筑领域的不断研究和艰辛探索。她是我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中国营造学社唯一的女性成员,还是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高校建筑系的创建者之一。这些就是她最耀眼的“第一担云彩”。

“肩头上先是挑起两担云彩,带着光辉要在从容天空里安排。”这是林徽因先生无题小诗中的两句。“两担云彩”既是她诗心聪慧、热爱大自然的真情流露,也是她对自己所专注的两项事业诗意的概括,“一担云彩”是建筑,是她一生擎举的事业;“一担云彩”是文学,是她喜欢的精神生活。建筑和文学犹如成就林徽因人生的两翼,构成了她生命的两大主题,铸就了她丰富多彩的人生。

根据《林徽音先生年谱》还可以看出,林徽因最初选定与文学和美术关系密切的建筑艺术作为终身职业主要是受她父亲报效祖国、改良社会的教导影响。她不但自己做出了决定一生的选择,还影响和推动了梁思成也做出了学习建筑、报效祖国的选择。

from clipboard

林徽因先生是“一架复杂的钢琴”,她对我国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建筑美学、建筑装饰、城市规划、文物保护、古城保护、建筑教育以及建筑文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涉猎并撰写了大量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林徽因学成回国后,面对国内连年不断的战乱和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局面,她毅然投身中国建筑事业,发挥着聪明才智,留下了辉煌的业绩。

当时创办清华建筑系的工作从零开始,梁思成先生又出国访学,大到专业设置、教辅人员招聘,小到教师讲课、辅导学生作业,林徽因总是办法很多,思路很广,体现了很强的组织才能。她在协助梁思成先生筹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同时还积极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规划建设首都、修缮中南海怀仁堂等重要工作。

文学和美术是林徽因挑起的“第二担云彩”,她的诗歌清新温婉、简洁明快、自由灵活,有许多作品已成为经典,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林徽因不仅自己喜欢文学,经常写诗抒发情怀,还热心扶持素不相识的文学新秀。

卞之琳、萧乾、李健吾等一些著名诗人或作家最初在文坛发端与林徽因有着密切关系,并因共同的文学爱好成为一生的挚友。1931年卞之琳在《诗刊》上发表了诗歌,林徽因十分喜欢,她就邀请还不认识的青年卞之琳到家里做客,畅谈诗歌创作体会,从此结下一生友谊。1933年萧乾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蚕》在《大公报》副刊上发表,林徽因也非常喜欢,就致函沈从文邀请萧乾到家中见面,大加奖掖,后来萧乾敬林徽因为恩师。1934年李健吾的论文《包法利夫人》在《文学月刊》上发表,林徽因看到后给从未谋面的李健吾写了一封长信,予以热情的鼓励,并由此成为亦师亦友、亲如姊弟的好朋友。

from clipboard

当然,林徽因先生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对于我国建筑和文学领域的贡献和影响远远不止这些,否则曹汛先生就不会投入20多年的精力对她进行研究。还有一件事让我触动很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5月专门为1924年赴此留学的林徽因举行了入学宾大百年暨建筑学学位追授庆典,正式向她颁发了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为一个当年学校规定不招收女生却选修了建筑学课程的学生在100年后颁发毕业证,宾大这种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确实值得称赞。

在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谨写下以上文字以纪念她对中国近现代建筑事业的一往情深和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