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日报》刊发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司徒剑萍书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国粹服饰里的天人合一、和谐对称之美》,让我们跟随她的文字,一起走进纸上“国粹纹样宝库”。
《中国京剧服装纹样》
孙颖 编著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国粹服饰里的天人合一、和谐对称之美
关公靠·软靠
梅派宫装云肩
“传统京剧服装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工艺美术史。”传统京剧服装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大量的传统戏曲,特别是京剧艺术的审美,形成了较为完整而规范的美学体系,几乎包含了所有中国美学、色彩学的艺术规律。其中的刺绣以燕京八绝之一的京绣(宫绣)为主,包含了许多独特复杂的技艺。剧装上的纹样,主要来自我国历代服装上的刺绣、锦绫、缂丝的织锦纹样,同时还借鉴了我国古代建筑纹样和器物造型,具体表现有日、月、星辰、云、江崖、山、龙凤、飞禽走兽、鱼虫花鸟,以及宗教纹样、吉祥纹样,等等。这些纹样不是胡乱拼凑、随意装饰的,而是有一定的内涵和章法。为了更好地将这些穿戴在身上的传统文化展现给世人,孙颖先生与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筹划多年,推出《中国京剧服装纹样》,用五十多年绘制的六百余幅手稿加上二百余幅剧装成品高清图,打造出一座纸上“国粹纹样宝库”。
京剧服装有句非常著名的老话——“宁穿破,勿穿错”,《中国京剧服装纹样》一书从纹样的角度对这句话做了详细的诠释。首先,中国传统服饰的严格等级制式,体现在不同京剧角色所穿戴的服装对应使用不同的纹样。例如京剧传统服装中的龙纹、帝王将相的蟒服,用端庄严谨、气势宏大的大龙、行龙、坐龙等纹样;官位较低的大臣官服,用造型较简单的夔龙、螭虎纹样;太监、兵卒等小人物服饰,只能用形似草蛇的细草龙纹样。
即便是帝王将相的蟒袍,也有着严格的纹样制式与用色要求。“团龙蟒,是京剧舞台上最常见的蟒袍,主要用于表现文官和儒雅的武官。团龙呈左右布局,规整严谨。蟒身前后心、两肩各有坐龙团,下摆、外袖有行龙团。团龙蟒以颜色区分角色行当,如黄色为尊,专用于皇帝;红色为贵,用于皇亲国戚、宰相元帅、钦差大臣等;绿色多用于智勇双全的红脸忠义之士;白色常用于英俊儒雅的青年武将;黑色多用于勾黑脸、性格粗犷豪放或刚正不阿的人物。”
中国传统纹样,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老旦、老生帔多用祥云如意、福寿双全、五福(蝠)捧寿、松鹤延年等纹样;小花脸武丑常穿绘有飞燕、仙鹤、蝴蝶、云蝠等纹样装饰的打衣裤,以示人物轻巧敏捷、武艺高强的特点;诸葛亮、八仙人物服饰多用八卦、太极、八宝、八仙等纹样装饰,以示足智多谋、呼风唤雨的人物形象;文人墨客多用梅兰竹菊、玉堂富贵等纹样。这些纹样,帮助演员在京剧舞台上完成人物的塑造,也帮助观众更好地认识人物角色。例如,青衣中公主、嫔妃等角色有时会穿灯笼锦旗蟒。而关于灯笼锦纹样的沿革,孙颖先生在书中做了梳理,“灯笼锦做装饰纹样历史悠久,宋代的‘灯笼锦’又名‘天下乐锦’,明、清时期灯笼锦十分流行。织锦工匠在继承古代丝织技艺的传统上,以民间喜闻乐见的灯笼作题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灯笼锦纹样,如‘福字灯’‘寿字灯’‘双喜灯’等。”
再有,不同的京剧流派,其剧装纹样也各有特色。如京剧“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先生,艺名麒麟童,他的戏衣上均以麒麟纹样作标志。京剧“裘派”创始人裘盛戎先生为了使自己的身材更符合花脸行当高大豪爽的气势,除了内垫靴底和垫肩,还创造性地将传统蟒肩部加以浓重的装饰,肩上绣游龙和回纹,衣中部跑龙加散摆福寿字小团,下摆海水中一对跑龙,整体既有气势又有稳定感……还有梅派的女蟒、宫装,马派的男蟒、谭派的男大靠……这些纹样与服饰的背后,是各派艺术家不断改革创新、对艺术追求完美的精神体现,也代表了他们各有千秋的艺术风格。
系统的文字梳理、全手绘的手稿、剧装实物高清图……这些倾尽匠心的呈现,是希望让大众读懂这些中国传统纹样背后的内涵和章法,在认识京剧艺术的同时,认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魅力——那些在大开大合的笔墨、色彩艳丽的丝线中所体现的立体之美、对称之美。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中国的建筑与服装以及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把端庄、中正和谐作为美的标准,这也深刻印在中华文化中,形成文化基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式美学的理解。中正、对称、端庄,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平衡、秩序之美的追求。传统京剧服装纹样恰恰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对“天人合一”“和谐对称”的追求。
本文刊载于《北京日报》(2024年11月8日 第15版),作者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司徒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