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青春书评 | 《怎样做口述历史》:是人生,也是历史
时间:2024.11.04

本期青春书评作者为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青年编辑李新运。让我们与她一起,乘着口述历史之风,感悟平凡人物的鲜活色彩。

from clipboard

《怎样做口述历史》

定宜庄  著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是人生,也是历史

文/李新运

《怎样做口述历史》的作者是中国社科院的定宜庄女士。即便已过古稀之年,但她的精神状态和对口述历史的热爱仍丝毫不减,她的作品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鼓舞性。读这本书总会让人感到一种“冲突感”。这种“冲突感”一是源于定女士的年龄与文字状态之间的巨大反差。她的文字如此精神,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仿佛一位年轻的学者在分享她的故事。二是未经了解前,多数人总会认为口述历史也具有历史的沉重感,然而,口述历史更像调色盘,足以为单色的历史提供一抹鲜活的关于小人物的色彩。

这是一本写给从事口述史、近代史、社会史方向学者、爱好者的读本,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探讨意味,本书共分八讲,结合多个口述实例,作者娓娓道出口述历史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口述历史在历史中的意义与价值,更重要的是,她向我们传授了如何规范地做口述历史。

这种实例与方法论密切结合的写作手法,充满了人文关怀。如在第八讲“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中,作者将历史的视角从广义的记载拉至个人的色彩,讲述了历史不仅是集体的,也是个人的;要从集体中看个人,更要从个人中看集体。那些在史籍中不足只言片语的平凡人物,乘着口述历史之风,吹遍了历史的角落,这既是人生也是历史。

多年从事口述史工作的定宜庄女士,在历史的进程中无形地陪伴了许多人。她将旗人妇女、满族后裔、老北京人等平凡的小人物,以及他们的记忆重新载入历史,并从他们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使他们即历经生命的起落与无常,人生的色彩仍旧活跃。

回顾前几讲,则正如作者所言:

“我这个小册子,只写我自己数十年来做口述实践,特别是做北京口述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写我身历其中的甘苦。所以本书的风格,以实例为重,理论为轻,不仅谈成果,也谈失误和过错,但愿能让读者引以为戒。”

比较有意思的是,一般的作者很少愿意在如此“正经”的主题中谈论自己的失误和过错。定女士坦然道出这些,似乎和她做口述历史的风格一致,成就史在这里不值一提。定宜庄女士通过对以往工作中插曲的回顾,为本书带来一抹轻松的趣味,也使读者在这一份趣味中加深了印象,引以为戒。比如,她谈到初次与京剧名角马连良先生的侄子马荣祥见面时,因事先觉得“如果是等人,目光总会四处巡睃,而且见有人来,总会打量一下,所以根本没想到他就是马荣祥先生。”又因随意的穿着,最后遭到了马荣祥先生的“嫌弃”。

大部分的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有一面之缘,但口述历史却以一种神奇的方式走近了这个人,并从他或她的口中听到了他们的人生,又从他们的人生中得以重新审视那一时期的历史。就像定女士谈到为东普老所做的口述,那位起初让人觉得古板的老头儿,却以他勇敢的心,守护着“抗团”中牺牲的同志,而其背后,承载的则是我国过去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岁月,无数同胞,哪怕是那些略显幼稚的青年人也在为捍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英勇奋战着。诚如东普老所说,他们在敌人侵略面前,不甘受辱,敢于斗争。他们无所企求、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威武不屈的精神,应予称赞。

《怎样做口述历史》一书中,针对口述历史的具体工作,还谈及了一些深刻的问题,比如第五讲“保存记忆:口述录音转文字的问题”说明了口述录音是否需要转化成文字、如何转换为文字、转换成何种文字、由谁主导转换后的文字等问题,并专门谈及了转换文字后的出版事项,正面回答了口述历史工作中的焦点问题。第六讲“口述史料的整理鉴别”介绍了口述录音转文字后的校勘方式,也非常客观地谈及了部分受访者试图“修改”历史的问题。第七讲“访谈伦理与自我保护”的内容对各界女性学者、年轻学生都有一定的帮助意义。作为弱势群体的他们,如何在工作中做到自我保护,这在之前相关书籍中极少出现,却是十分必要的、善意的指导。


我们诚挚地邀请每一位京版青年加入“青春书评”的大家庭,我手写我心,用笔触记录阅读的点滴感悟,用声音传递知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