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青春书评 | 《泛槎图》:山水间的诗意漫游与艺术再现
时间:2024.10.28

本期青春书评作者为北京出版集团北京伦洋图书出版有限公司青年编辑王绍君。让我们跟随她眼中的清代“驴友”张宝的游历笔记,走进历史文化名人的朋友圈。

from clipboard

《泛槎图》(全二册)

[清]张宝  绘

朱万章  导读

文津出版社


山水间的诗意漫游与艺术再现

文/王绍君

在清代的艺术画卷中,《泛槎图》如同一股清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张宝,这位来自上元(今南京市)的画家,以其一生的游历与创作,将清代嘉道时期的山水之美、风土人情以及文人情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from clipboard

张宝的一生,都与山水为伴。《舣槎图四集》卷端有他的自记,曰“道光六年岁在丙戌小春月二十又二日白下仙槎张宝自记时年六十有四”。以此来看,他当生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张宝幼年即喜作画,工山水,好游览,二十岁时就绝意功名,“游江右、楚、越间,所过名胜,遍访前人遗迹,以次临摹之,画学稍有进益”。他于嘉庆十一年至北京,次年,被礼亲王昭梿聘入府邸,待如上宾。三年之后,于嘉庆十四年离京,“赴山右成大中丞之约,驱车秦、晋、韩、魏,遂得望恒峦,登太华,上嵩山,绕道金陵,再入都门而返。旋又登泰岱,观日出,戊寅初夏,由楚入粤,道经衡阳,登祝融绝顶,五岳既毕,乘兴所至,遂极罗浮焉”。他放弃了传统的科举仕途,选择了以画笔记录自然、以诗歌抒发情怀的道路,几乎可以说是对“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之间”的最好诠释。从早年的壮游江右楚越,到晚年归居白下与文人雅士共聚耆英会,纵观他的一生,四十余年浪游载笔,确实是将整个人生都投入到了对山水的热爱与探索之中。

from clipboard


张宝的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追求,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某种超脱与反思。在清代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文人画家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对自然美的追求。张宝正是这一潮流中的佼佼者,他通过游历四方,将所见所闻融入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游历了当时内地十八省中的十四个,这种广泛的游历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体验,也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泛槎图》是由六辑组成的系列画作,共计一百幅。百幅之外,又刻了《虞阳海旭》《紫琅香市》《双山毓秀万水朝宗》三图以作结。这是因为“虞山、狼山又长江之大,收束江水,由两山之中而入于海,遂于百幅之外,复作三图以收束之,亦《泛槎图》之余波也”。每一幅都不仅是他对自然美景的深情凝视和艺术再现,还如实的反映了清代中叶的某些社会风貌。石继昌先生曾举例:如《澳门远岛》《海珠话别》,可以窥见清代中叶广东海面贸易船舶往来景况;《秦淮留别》《西楼顾曲》可见南京市廛之盛与秦淮河畔歌楼曲榭风光;《帝城春色》一幅,则写出了北京郊外,软红十丈中,劳人行旅,驾辕策蹇,仆仆风尘之状。

from clipboard

《泛槎图》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写实与想象的完美融合。正如张宝自己所言:“余落笔时闭目静思,宛然身至其境。所有亭台楼阁,寺观城池,位置各得其地。峰峦水石,各肖其形。桥梁舟车,随其地之情形,以点缀之图成,俱有八九分相似。”这种近乎于写实的创作态度,力求将所见之景真实地再现于画中。他笔下的山水,无论是峰峦叠嶂、江河湖海,还是亭台楼阁、寺观城池,都生动逼真,仿佛能引领观者穿越时空,亲历其境。同时,他又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想象与情感,使得画面在写实的基础上更添了几分意境之美。这种将自然美景与个人情感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得《泛槎图》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更富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文人意趣。

张宝不仅擅画,而且工诗。在《泛槎图》系列中,几乎每一幅画都有其题诗。这些题诗或描绘画面景象,或抒发个人情感,与画面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如《洞庭烟棹》画中的题诗:“五两帆轻过岳阳,高楼雄峙如墙傍。卷蓬目送君山髻,一棹烟青漾水光。”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与画中的景象完美融合,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湖光山色之中,感受到了张宝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除了艺术上的成就外,《泛槎图》还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清代嘉道时期社会风貌和文人生活的珍贵资料。在那个还没有产生相机的时代,张宝以画笔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这些画作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山川形貌、风土人情,还反映了文人墨客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追求。通过《泛槎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张宝作为文人画家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深邃文化情怀。正如当时喜书画且精鉴赏的谢堃在其《春草堂诗话》中所言:“张仙槎宝……足迹半天下,以所涉之地绘图成册,名曰《泛槎图》,一时公卿大夫题咏甚夥。余因驯象院僧恒照得读其诗,如《晓发野塘》云:‘野塘风系浪生花,帆饱舟轻一片斜。行尽清溪山欲转,白蘋红蓼两三家。’真画境也。”震钧《天咫偶闻》中夸赞某人画技水平时,显然也以张宝为标杆——“画则张仙槎一派,未免小有迹象。”可见时誉之高。

值得一提的是,《泛槎图》与同时期的其他纪实性作品如《鸿雪因缘图记》相比,虽然题材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郑振铎先生在《中国版画史序》中,从版画的角度推崇《泛槎图》《鸿雪因缘图记》等书,以为这类书是《万寿盛典图》和《南巡盛典图》的余音,而笔意更为恣放流动,其中尤以“《泛槎图》长卷大幅,烟云缥缈,触笔成趣,能免于板涩”,给《泛槎图》以很高的评价。《鸿雪因缘图记》则是清嘉道时期重臣麟庆撰著,汪春泉等绘图的一部图文并茂的纪游著作。该书记录了麟庆的游历经历和文化活动,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泛槎图》则专注于山水纪游这一主题,通过张宝的个人游历经历来展现清代嘉道时期的山水之美和文人情怀。且两人早有交集,麟庆比张宝小二十余岁,《鸿雪因缘图记》中《禹门激浪》一幅,即仿张宝《龙门激浪》而作。可说两部作品各有千秋,共同丰富了清代艺术宝库的内涵。

from clipboard


我们诚挚地邀请每一位京版青年加入“青春书评”的大家庭,我手写我心,用笔触记录阅读的点滴感悟,用声音传递知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