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好书抢先看 | 《天坛新六十记》连载(第8期):家住肖村
时间:2024.04.11

编者按

近日,著名作家肖复兴新作《天坛新六十记》面世。天坛曾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现如今却是普通百姓游玩的打卡胜地。今天继续连载《天坛新六十记》,邀请读者朋友们一起领略皇城下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

家住肖村

秋天和春天,天气最好,不冷不热,无论上午,还是下午,百花亭里常会坐好多人。有外地游客走累了,坐在那儿歇歇。更多是北京人,带点儿吃的喝的,中午坐在那儿吃喝外带聊天,百花亭成了他们家的客厅兼餐厅。四周草木清香扑面,如果是春天,东西两侧西府海棠的花都开了,更有花香四溢,花影迷离,是自家餐厅和客厅都没有的风光。

秋天,这里的风景也不错。亭子西北角有几棵银杏树,虽然是后栽的,这些年已经长得很高,高过了百花亭。它们的叶子黄得比北天门前的两排银杏树早,簇拥在百花亭前,涂抹着凡·高一样的金黄色,映照得亭子里都是金色一片,到处跳跃着明晃晃的光斑。

我常到这里,因为各色人等众多,形象各异,且衣着花样翻新,色彩丰富,好画速写。百花亭是个六角亭,亭内红漆圆柱错落间隔,会遮挡着彼此的一些视线,我坐在那里画对面或旁边的人,一般不易被发现,可以画得从容一些。今年银杏叶黄的时候,我来这里,画对面一对男女,年龄六十岁上下,女的胖乎乎,很喜兴,男的很瘦,不苟言笑,像说相声很有趣的一对搭档。他们倚在柱子旁晒太阳,像一对老猫,被温煦的阳光抚摸,眯着眼睛,很是惬意。

画完了,正要合上画本起身走人,女人站起来,慢悠悠地向我走过来,走到我的身边,问道:你是不是画我们呢?

我束手就擒,赶紧把画本递给她:是,您看看,画得像不像?

她接过画本瞅了瞅,说了句:别说,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然后,她抬起头,指着这一页冲我说:怎么样,这张画送我了吧?

大概看我有点儿犹豫,她立刻说道:跟你开玩笑呢!知道你舍不得!我照张相,可以吧?

我忙说:当然可以,您敞开照!

她从衣袋里掏出手机,冲着这张速写画噼里啪啦照了几张。照完后,问我:你姓什么?

一般萍水相逢的人,问旁人姓氏的很少见。我有些好奇,不知道她为什么对姓氏感兴趣,但还是老老实实答道:姓肖。

她一听立刻兴奋起来,仿佛捡到什么喜帖子,冲我叫了起来:你姓肖?仿佛不相信我真的姓肖似的。

我问她:怎么啦?

她转过头指着那男人喊道:没怎么,你问问他姓什么?

我猜到了,肯定也是姓肖了。仿佛这个“肖”字,像以前的地下工作者,一下子对上了接头的暗号,让她无比地兴奋。

那男的说:我也姓肖。现在都用简化字的“肖”了,以前是写繁体字的“萧”的。

我说:没错,百家姓里没有简化字的“肖”,咱们的姓应该是繁体字的“萧”。

他接话道:那是,我们原来村里的老人都说,萧氏的后代最早都是从辽代萧太后传下来的。

女的插话道:在北京城,姓萧的不多,凡是姓萧的,一般都是从关外迁过来的,五百年前是一家。

这只是传说,我不敢确定,没敢接话。但他说他们原来的村,让我立刻想到了南四环路上的肖村桥和北五环的肖家河桥,以前都是村子。想肖家河离天坛太远,肖村很近,不知道他们以前是不是住在肖村的,便问:您二位住哪儿?

女的答道:我们住宋家庄。

那倒是来天坛方便,坐地铁五号线,三四站地就到。我又问:您二位以前住哪儿?

男的说:以前住肖村。

我的猜测是对的。肖村,仿佛是我对上了第二个接头暗号,心里忽然兴奋起来,立刻又问:那您二位是拆迁到了宋家庄的吗?

男的说:没错。前些年修四环路,占了我们肖村大部分的地。

我从不知道肖村的具体位置,一直以为现在的肖村桥就是以前肖村的位置,说起肖村,他们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交错地告诉我,肖村在肖村桥的西边一点儿,是一片很大的村落,村里曾经有一座很大的庙,解放以前,庙当过村公所;解放以后,当过小学校;人民公社的时代,又当过生产大队的队部。

如今,这一切的历史痕迹,被建成的四环路所掩盖,刻印上了城市化进程的轨迹。应该庆幸肖村桥地名的存在,让历史发展的痕迹和时代前行的印迹保存了下来。地名被随意地更改和遗失乃至抛弃,在北京由来已久,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地名的存活,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地名是一个地方生命的起点,与这个地方共生共长,即便这个地方由于各种原因消失了,或变为他途,地名的存在,便是这个地方的档案,这个地方曾经存在过的魂灵。这样看来,地名便不仅有地理的意义,还有着历史和文化这样一共三重意义,让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回家的老路,也可以看到正在发展的新路。

难怪说起肖村,他们一下子话多了起来。对于一个地方,从小在那儿生活过的人,和只是到此一游的过客,感情是不一样的。即使在时代的变迁中,这个地方已经没有了,只存留下一个地名,那地名也是含温带热的,说起它来,也像是说起自己的一位故人,甚至是自己的情人。


推荐阅读

from clipboard

《天坛新六十记》

肖复兴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肖复兴,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在北大荒插队六年,在大中小学任教十年。曾先后任《小说选刊》副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著有各种杂书百余部。曾获全国、北京和上海文学奖及中国好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

本书并不是介绍天坛历史或书写天坛风景的导览之书,而是作者借在天坛写生的机会,贴近公园里的普通百姓、平凡草木,将来往于此的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人生际遇,一一记录,构成一幅当下市民生活百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