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要和《黄帝内经》另外一句名言结合起来理解。在《素问·经脉别论篇》中有一句话,“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一个人为什么会得病?用得太多,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
“生病起于过用”,我们举例说劳动,形体运动太多未必是好事。《素问·举痛论篇》说“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劳动、运动过度,喘息汗出,气喘吁吁出很多汗,“外内皆越”指身体的内外阳气都要往外发越,“故气耗矣”,所以就伤气。
刚才说“久卧伤气”,这里说“劳则气耗”。所以我说对中医经典里的有些话要灵活地辩证地看,久卧也可以伤气,久劳也可以伤气。
以此类推,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劳作太过都有可能带来问题。
拿鼠标时间太长,不懂得适当休息,往往引起腕关节问题,如腱鞘炎。看计算机屏幕总是保持某一个姿势,容易引起颈椎问题。现在人人离不开手机,看手机太多,眼睛得不到休息,眼睛疼,流泪,久之可以引起干眼症,视力疲劳。手机离太近,看得太久,与甲状腺问题的发生也有一定关联性,包括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症。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使用身体要注意“用而不过”。就是要用,但是不能过头。
也许你又会问:怎么样才算使用过头了呢?有没有标准呢?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段话,也很经典,“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这段话以后我们还会详细讲,本节先重点说“形劳而不倦”。
倦,疲倦的倦,不管做什么运动,过后不感到特别疲倦,不会长时间缓解不过来,就叫“形劳而不倦”。以此类推,身体其他部位都会“生病起于过用”。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用眼的话,用一会儿,就要休息一会儿,进行眼睛的保健。做做颈椎保健操,能缓解肩膀、脖子疲倦。具体的小方法、小技巧,会在技巧篇详细讲解。
所以不妄作劳、用而不过的标准是劳而不倦。以不感觉疲倦,不感到心累,精神、身体各个地方不感到乏累为标准。
唐朝药王孙思邈说过一句话:“养性之道,常欲小劳。”这个养性的性,在这儿应该理解为性命,养性之道就是养命之道、养生之道,和那个两性关系的性是两码事。“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养生之道经常要小小地劳作,小小地运动,就像现在提倡的大家都特别熟悉的那句话:生命在于运动。
人的确要动。有个词儿叫“用进废退”,最早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的。意思就是,身体的很多部位不用它就会不断退化,用它才能保持好的功能,衰退得就慢一些。身体的器官部位,包括看不到的、无形的心、神,也一定要动要用,不用就会退化、衰老。
怎么动?孙思邈在“养性之道,常欲小劳”的下面又来了一句,“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完整句子就是“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但莫大疲”,不要太过于疲劳;“及强所不能堪耳”,不能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很多人年纪大了不服老,总是说类似“我年轻那会儿可是运动健将”“我身体什么毛病都没有”的话,然后就去做一些高强度、力所不能及的运动,这很可能会引发问题。特别是在长时间没做这个运动的情况下还要去做,那就更有可能引发问题。
本书共分两辑。内容模仿《黄帝内经》原书架构九章八十一卷,撷取原文经典章句与段落,与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相联系相糅合,阐释背后的医学道理,语言幽默风趣,例证形象生动,方法实用有效。
第一辑从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出发,帮助读者快速入门,掌握实用养生技巧;第二辑遵从中医学经典教材逻辑,逐一揭开中医基本概念的神秘面纱,从入门到深化,严谨而不枯燥,“授人以渔”,引导读者学会举一反三,还大众以去伪存真的中医养生“真相”。
作者张雪亮,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主任医师,原中国医史博物馆副馆长,全国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养生文化推广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师从著名中医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及京城名医孔伯华之孙孔令诩教授。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著有《基层医生临床实用全书》《养生做好8 件事》等专著。作为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多个健康栏目特邀主讲专家,向公众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并被评选为“2022 年度中医药科普影响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