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好书抢先看|一部覆盖全年龄段的健康教育宝典!《张雪亮讲〈黄帝内经〉》连载(第1期)
时间:2024.01.10

from clipboard

《黄帝内经》博大精深,它指导后世医家行医问药,治病救人。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把《黄帝内经》学懂弄通并熟练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有的人会应用实践,但是对于《黄帝内经》中的理论研究不深入不全面;而有的人对《黄帝内经》理论研究很深入却无法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把《黄帝内经》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能够指导普通读者看得懂、用得好,《张雪亮讲〈黄帝内经〉》是不二选择。

今天我们开始连载《张雪亮讲〈黄帝内经〉》部分章节,邀您一同在经典古籍中探索中医的奥妙和养生保健之道。

from clipboard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下面针对“食饮有节”这句话展开学习和讨论。

行医几十年,经常会思考:人为什么会得病呢?

我总结了5条最常见的原因:

第1条,病从口入;

第2条,不爱运动;

第3条,病由境生,是外在的因素导致的;

第4条,病由心生,源自自己的内心;

第5条,我先不告诉大家,卖个关子,以后会说的。

病从口入,有很多讲究,《黄帝内经》强调的“食饮有节”首先是吃多吃少的问题。《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这个很容易理解,人的生命以水谷为根本,所以断绝了水谷,就会死亡。《灵枢·五味论》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这个谷要灵活理解,“谷不入”不见得非要吃五谷,而是不吃东西,“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就是吃得太少身体就不行。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因为吃的喝的东西,消化以后,脾把它的精华部分送到全身各处,就像物流公司一样,所以叫脾主运化。“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很多老中医给人看病时,特别是看一些慢性病、比较重的病,还有面对一些身体素质不是很强的人的病情,尽管这些病看上去和脾胃关系不大,但是,开方的时候一定加上几味顾护脾胃的药,叫重视胃气。儿科大夫更要这样,在治疗小孩发烧、咳嗽、拉肚子的方子里面加炒麦芽、炒莱菔子、炒鸡内金这几味药开胃。顾及中药的苦味,容易伤脾胃,要提前想到保护脾胃,这也叫治未病。

食饮有节,吃太多也不行。

from clipboard

《素问·痹论篇》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消化吸收能力就这么大,一顿饭只能吃那么些,非要成倍地吃,肠胃自然会受到伤害。吃得太多首先伤的是消化系统,但也不只伤到消化系统,还可能带来其他问题。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就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吃得太饱,经脉扩张,可以发为痔疮,这个肠澼的意思就是大便里带脓血,不光是痔疮,还有可能是胃炎、肠炎。很多年轻人胃炎、胃食管反流很严重,详细问诊可能会发现饮食习惯不好,吃饭太急太饱,特别是晚饭。所以,“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到现在临床上也是常见现象。

再举一个例子,“因而大饮,则气逆”,喝得太多,则气逆,气往上走,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进行重的劳作时,长时间没喝上水,干完活一下子喝太多,本来胃气是以降为顺,这下往上走了。当然,这两个例子是启发大家的思维。经常吃喝太饱,可以表现为打嗝、嗳气,如果做胃镜,一般是浅表性胃炎。打嗝、嗳气,其实也是中医说的气逆表现。

我把吃多吃少总结成食饮有节的最基础的含义:饥饱要有节。但生活中“饥饱没有节”的群体太多了。

第一类群体,想减肥、想保持苗条身材的朋友,不吃饭,这就是饥饱没有节。

本来减肥,首先是能量平衡问题,少吃多动才是对的。

但是怎么个少吃法就有讲究了。正常应该是饮食均衡,一天三顿饭都要吃,但不要吃饱,吃个七八成饱,甚至六七成饱,甚至五成饱,就可以了。不能忽饥忽饱,有人每天晚上不吃饭,有人几天坚持不吃饭,这样都会带来很多问题。

有一种病叫神经性厌食症,就是由于不爱吃饭,时间久了,真的是看见饭、想起饭都恶心,就不想吃饭了,山珍海味放在跟前,也勾不起食欲。这时确实达到减肥目的了,但都是骨瘦如柴,造成营养不良,对于女孩子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内分泌失调问题,如月经不调、怀孕困难,即使受孕,有的也保不住胎儿,后续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第二类群体,熬夜群体。

爱熬夜的群体,特别是年轻人,晚上聊天、刷抖音、看电视剧,睡得很晚,这会带来很多问题。单说饮食方面,前一晚熬夜,第二天早上起得匆匆忙忙,就养成一个不吃早饭的习惯,导致胃肠功能不好。还有一种病——胆囊息肉越来越高发,和长期饮食不规律,特别是不吃早餐有关。

from clipboard

本书共分两辑。内容模仿《黄帝内经》原书架构九章八十一卷,撷取原文经典章句与段落,与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相联系相糅合,阐释背后的医学道理,语言幽默风趣,例证形象生动,方法实用有效。

第一辑从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出发,帮助读者快速入门,掌握实用养生技巧;第二辑遵从中医学经典教材逻辑,逐一揭开中医基本概念的神秘面纱,从入门到深化,严谨而不枯燥,“授人以渔”,引导读者学会举一反三,还大众以去伪存真的中医养生“真相”。

作者张雪亮,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主任医师,原中国医史博物馆副馆长,全国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养生文化推广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师从著名中医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及京城名医孔伯华之孙孔令诩教授。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著有《基层医生临床实用全书》《养生做好8 件事》等专著。作为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多个健康栏目特邀主讲专家,向公众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并被评选为“2022 年度中医药科普影响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