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京版新书《误入孤城》研讨会举行:“文学的骑手”陈河在海外讲述有影响力的中国故事
时间:2023.11.27

from clipboard

近日,陈河长篇小说《误入孤城》研讨会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十月》杂志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等十余位文学评论家出席会议。研讨会由《十月》杂志社执行主编季亚娅主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作会议总结。

邱华栋认为,《误入孤城》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小说,也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它给我们的当代文学、汉语写作提供了一份特别值得分析的文本。“陈河是当代新华人作家群中的佼佼者,他的写作呈现出一种宽阔、深广的状态,既体现在题材上,也体现在他写作的深度上。”邱华栋表示,陈河根据欧洲、北美洲、亚洲三个地方的生活经验,生发出了一种全新的写作状态。“经验和想象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陈河的写作里表现得特别突出。在消化材料、处理日常经验方面,陈河做得很好。《误入孤城》用文学的想象力将日常经验带动了起来。”

陈福民表示,阅读《误入孤城》是一段极其愉快的经历。“作为一个温州籍的作家,陈河在为温州立传。他为中国近现代史当中一段不为人们所知但又极其重要的历史存在,赋予了特别鲜明的历史地位,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陈福民称赞了陈河的小说语言,他认为,《误入孤城》拥有很好的语言腔调,它的语言是通透的。“在这本书里,陈河呈现出了他的文学才能,即一种具有冲击力的、不拘小节的、浪漫的,同时又非常准确的文学表达。”

梁鸿鹰表示,中国历史进程的推进,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有一部分是在中外文明的撞击当中形成的,而陈河的作品印证了这一点。“除了我们国家自身的历史发展结构、发展规律之外,在中外文明的交流、激荡、互动当中,很多事值得我们书写。陈河避开了一般惯用的家族史、爱情命运史、情感史的路数,他为一座城市的历史写传,为一个地方人的成长写史,为中外文明的交融、碰撞、互动立传。”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敬文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晓琴,《文学评论》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光明日报》文萃版副主编饶翔,《文艺报》副编审行超,中国作协创研部助理研究员李壮,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讲师樊迎春,中国作协创研部助理研究员刘诗宇,中国作协创研部助理研究员贺嘉钰等十余位文学评论家就《误入孤城》的文学成就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探讨。

陈河对主办方和各位专家在写作技艺、创作理论上的指导和建议表示了衷心感谢。他坦言,“我从八十年代开始写作,当时成绩不大,九十年代出国经商,没想到2006年又开始发表作品。虽然在海外写作,我还是受到了国内文学界各位同仁的关心和关注。大家提的意见和建议我都做了记录,我回去好好消化,争取以后写得更好一点。我们在海外也同样讲中国故事,大家都是一样的,希望能够讲述有趣、有力量、有影响力的中国故事”。

活动最后,韩敬群作会议总结,他对大家对《误入孤城》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从编辑的角度讲述了作家陈河的特别之处,“海外的华语文学已经成为当代汉语文学写作绕不过去的存在,陈河老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他是一个文学的骑手,在不同的地方总能发现不一样的风景,所以他的小说的题材非常广阔又新奇,这是陈河作为一位作家非常独特的地方。同时,陈河老师在写作当中注重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他在意小说的故事性,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他对小说的理解。祝贺陈河老师,希望陈河老师继续给我们带来有趣好读的故事”。

本文摘编自中国日报(中文网),作者为北京站记者杜娟。

from clipboard


《误入孤城》讲述清末民初现代工业文明进入W州(温州)的故事。陈河以小说为地方立传,参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温州旧报资料,神游百年前的偏僻孤城。主人公马本德从来处来,复归来处,小说结构浑成,颇见功力。人物与历史相映照,从《中英烟台条约》开放温州海关,到电灯公司、汽车运输公司、医院等现代文明的进入,温州的地方特性掺杂了来自海上的开放胸襟。陈河的叙事从空间到时间,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地方文明史的探险地图。

from clipboard

陈河,生于浙江温州,年少时当过兵,曾担任温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出国,在阿尔巴尼亚经营药品生意。1999年移民加拿大,定居多伦多。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西尼罗症》《夜巡》《我是一只小小鸟》《黑白电影里的城市》《南方兵营》等,长篇小说《沙捞越战事》《布偶》《红白黑》《米罗山营地》《在暗夜中欢笑》《甲骨时光》,曾获首届咖啡馆短篇小说奖、第一届郁达夫小说奖、《小说月报》第十四届百花奖、第二届华侨文学最佳主体作品奖、《人民文学》中篇小说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