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张国龙新书《瓦屋山桑》作品研讨会在京版大厦想心空间书店举办。
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赵安良、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刘卫弘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施战军、王泉根、乔叶、李利芳、舒伟、谈凤霞、崔昕平、岳雯、陈香、安武林等专家与会研讨。
《瓦屋山桑》作品研讨会
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赵安良在致辞中表示,为积极响应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的要求,集团聚焦现实题材,推出一批讴歌新时代伟大变革、反映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作品。作家张国龙的这本《瓦屋山桑》书写了一对乡村兄妹的成长奋斗故事,塑造出性格坚韧、勇于担当,在乡村成长又回馈故乡的少年形象,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的巨变。
随后,与会嘉宾围绕“儿童文学的故乡书写”“乡村少年形象建构”“乡土童年叙述”以及《瓦屋山桑》一书的文学性、创作技法的开拓创新性等方面展开了充分而深入的研讨。
施战军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人民文学》主编
《瓦屋山桑》以朴素到至真至切的乡间亲情,写出了细微的苦涩和绵厚的回甘,相伴自然、体恤他人,盼学有所成、信劳有所获,这一切让时代的水流汇成了光阴的故事,波澜不惊地唤醒未必同调但一定共感的记忆。谈说的冲动跟沉思的矜持有商有量,自在的万象和自尊的成长,如同小满时节的晨光,充盈着元气。
如果文字滞重无光和过于华丽,对读者来说都是一种压力。《瓦屋山桑》的言语臻于化境,轻重适量,缓急得体,照料着笔下的人物风物,也体贴着读书的大人小孩。
《瓦屋山桑》故事并不甜,有生存难题,即辛酸;有成长疑惑,即苦涩。但是包含人在内的生灵由衷纯良、自有尊严、互相体恤,让故事有土地的湿热和草木的清香,厚道,顺常,向上向善。你很想认识这对兄妹,很想自己也成为他们,很想分担一点什么,为这山间,为这样的从情绪到情感都有分寸而并不需要拿捏的人类,为养成这样的性格、促成这样的命运的先辈和山水万物。于是怀着不自觉的美好。无需揣度,无需准备,就认了亲。
王泉根
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瓦屋山桑》是一部深接地气、弘扬正气、提升精气神的小说,这部小说以世纪之交的90年代为背景,写出了时代,写好了细节,写美了环境,读来使人感动。故事分两条线索并行展开,让读者看到了90年代乡村青少年不屈不挠梦想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和他们向上的励志精神。
乔叶
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
《瓦屋山桑》是来自“故乡的礼物”,故乡在精神上滋养着作家创作,同时作家也以文学的方式不断地激活故乡这一写作资源。在叙事表达上,这部作品可以用“厚”来形容,在弘扬时代正能量的同时,遵循了对生活的诚实,即写出了人物面临的困境,生活和成长中的艰辛,更是让读者感受到了情深意厚的“人间值得”。
李利芳
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瓦屋山桑》关照、反思现实,练达通透,聚焦成长,重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处理,以火热的生活激情打底,以冷静节制的笔触触摸生活的本相,遵循生活自身的规律,探知人生答案。更重要的是,张国龙以系列写作的方式,以浓厚的历史意识关注乡村少年精神成长,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乡村少年这一主体群的成长与社会发展问题。
舒伟
儿童文学评论家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张国龙的此部作品对川北乡土童年的叙事诗如风云,流淌出了崇高的温情。在这部作品中,作家通过对童年记忆的挖掘,通过主人公米铁桥这一家庭案例的展开叙述,唤起了读者对家乡的回忆,读来让人感到亲切、怀念,起到了抚慰人心的作用。
谈凤霞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阅读《瓦屋山桑》这部乡土儿童成长小说,总体感觉大致可以概括成三个词:活生生、沉甸甸、热辣辣,像是少儿版的《平凡的世界》。作品展示了厚重的现实生活和人物与命运的抗争,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观念冲突,尤其是人物内心的冲突,将少年成长的困境和自力更生的突围写得结结实实,有血有肉。这本书写出了山村生活的质感,也展现了自强不息的生命力。此外,图书在人物雕刻上很有立体感,展现孩子们的体恤心、担当心、奋斗心,塑造了具有力量感的少年形象。
崔昕平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这部小说聚焦于川北乡村少年米铁桥、米李花和一众小伙伴们的生存境遇、求学经历,致力于描绘直面苦难的真实成长、时代变迁中的乡村新貌,也讴歌了默默陪伴在少年们身边的一人一物、一花一木、山峦河流,讴歌了乡间少年身上所体现的坚韧成长与生命力量。这个作品中描写的亲情之间的互动让这个作品充满了光亮。
岳雯
文艺评论家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
阅读这部作品感觉“是和整个现当代文学史相遇的过程”。刚开始读到小山村风景的时候,马上就会想到沈从文,再读的时候觉得作品和路遥会有各种相连。本书继承了不同文学史脉络的同时,还充满了丰厚的、多重的滋味,这也是它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也是作为一部儿童文学和长篇小说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陈香
文艺评论家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瓦屋山桑》是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的语境中,对童年或少年群体生命状态的描摹。整个作品没有怨怼,也不刻意展示苦难,通过从容的写作给了读者刻骨铭心的感受。书中大山给了米铁桥、米李花以艰辛,但是大山也成为他们成长的脊梁。在生活重担的磨砺下,他们正在经历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作品饱含文字的质感、丰厚的文学艺术性。
安武林
儿童文学作家
这部作品的结构架构以及对兄妹之情的刻画是可以被充分肯定的,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作品,作家通过中心人物以及群体人物的刻画,让读者感觉很真实,与历史吻合,贴合生活,而且中国传统美德里面的亲情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本书作者张国龙感谢到场的各位专家学者对《瓦屋山桑》的点评和品读,虚心接受了大家的建议。张老师还分享了他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和写作故事,以及通过完成这部作品对他自己内心的提升和历练。
他说:“在我成长的年代,离乡背井似乎是寻求希望的唯一途径。少年的我背负着故乡,在一个个他乡扑腾,一晃三十余年。而今,我在他乡写故乡,我试图找寻一个新的答案:故乡的土地上能否生长出希望?我以为,我可以将这个故事画上句点。看来,必须再一次将故乡川东北那片红丘陵展开。期待下一部,如约而至。”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刘卫弘代表出版社感谢张国龙老师将这部作品交给北少社出版。《瓦屋山桑》书写了一群少年或者说一代少年的等待和希望。今天的《瓦屋山桑》作品研讨会也书写了北少社的等待和希望。那就是,通过我们各种类型的阅读活动,让更多的读者读到这本文质兼美的书;也等待和希望着,国龙老师创作出更多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的好作品。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本书策划之一马姗姗主持。研讨会上专家们畅所欲言,讨论热烈。
书名:瓦屋山桑
作者:张国龙
开本:32开
适读年龄:10岁以上
定价:39.8元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一对乡村兄妹米铁桥和米李花虽身处逆境却勤奋求学、顽强生活的故事,他们的父母一同外出打工,音信杳无。米铁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重点高中。为了不辍学,他只身远行寻亲,但最终无功而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乡村代课教师,还帮助妹妹完成了学业。小说塑造了一批与米铁桥兄妹同龄的乡村少年形象,展现了新时代乡村少年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折射出新时代乡村建设发展的新气象,具有时代意义。